首页
新闻中心
贸易摩擦
会员风采
党建活动
协会简介
联系我们
关闭

“煤改气”十年:多少建陶产区因气而衰,多少陶企被“气”死

发布时间:2021-02-02 08:06:02   点击率:

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陶瓷信息》报联合发布的“2020陶业长征——全国陶瓷砖产能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建陶企业天然气使用率已达53%,主要产区中福建、山东、四川、重庆天然气使用率已经超过90%,广东超过80%;辽宁、河北超过50%。

 

2020年全国各产区陶企燃料使用概况

省份

企业数量

使用天然气的

陶企数量

天然气

使用率

广东

174家

143家

82.20%

福建

196家

179家

91.30%

江西

126家

11家

8.70%

四川

112家

107家

95.50%

山东

82家

79家

96.30%

河南

58家

5家

8.60%

湖北

41家

2家

4.90%

广西

44家

1家

2.30%

辽宁

47家

30家

63.80%

湖南

32家

/

/

河北

45家

25家

55.60%

陕西

27家

6家

22.20%

安徽

24家

/

/

浙江

11家

5家

45.50%

山西

31家

/

/

云南

22家

/

/

新疆

13家

/

/

甘肃

14家

/

/

贵州

15家

/

/

重庆

12家

11家

91.70%

内蒙古

9家

2家

22.20%

江苏

9家

3家

33.30%

宁夏

1家

/

/

吉林

3家

/

/

黑龙江

5家

/

/

上海

1家

1家

100%

天津

1家

1家

100%

合计

1155家

611家

53%

 

历届“陶业长征”全国陶企天然气使用率

2011年

2014年

2017年

2020年

不到5%

18.62%

34%

53%

 

回到十年前,中国建陶产业加速扩张的黄金时期,全国陶瓷企业天然气使用率还不足5%,2013年建陶生产开启天然气化,2014年使用率达到了18.62%,到2017年则飙升至34%,2020年则已过半。

 

燃料结构的变化,直接重塑了中国建陶产业格局。在这过程中,一个接一个产区因此萎缩,甚至被“气死”。

那些“因气而衰”的建陶产区

 

建陶“煤改气”推行多年,其中广东清远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启动天然气改造,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全面推行。2013年是建陶生产天然气化的一个重要节点,那一年福建泉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强制全面推行天然气的大型建陶产区,2014年全国天然气使用率提升,几乎全部源于泉州。

 

泉州晋江、南安作为我国最大的外墙砖生产基地,颇负盛名,但当地建陶产业呈现的是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而且外墙砖本就是高度依赖工程渠道的产品,利润非常微薄。尤其是此后数年间,外墙砖需求一路下滑,改用天然气后,直接导致了大量生产线退出。从推行“煤改气”到2020年,泉州减少生产线不少于300条。

 

泉州拉开了大型建陶产区全面推行“煤改气”的大幕。此后,轰轰烈烈的“煤改气”运动席卷建陶行业。首先跟进的是山东淄博,2016年淄博实施“精准转调”后,所有保留下来的陶瓷企业必须使用天然气。

 

2017年,是建陶行业“煤改气”史上又一个标志性的年份,四川泛夹江、辽宁法库、河北高邑等主要建陶产区先后完成天然气改造。

 

2019年,刚刚完成三年淘汰关停60%落后产能任务,仅剩45家建陶企业的临沂产区,再遭一击——实施清洁能源改造,“煤改气”后仅剩21家陶瓷企业、35条生产线,曾经立志打造“全国最大内墙砖生产基地”的梦想就此夭折。

 

同样在2019年,最引人关注的广东产区天然气改造被提上日程,清远、肇庆、江门、佛山先后限期全面完成“煤改气”,涉及生产线600多条。

如果说上述规模较大的产区全面改用天然气后,因为集群效应,影响力尚在,那么更多规模较小的产区在被要求“煤改气”后,直接“覆灭”。如,安徽芜湖鸠山经济开发区也曾将建陶作为支柱产业招商引资,但随着“煤改气”一声令下,仅有的3家陶瓷企业全部选择直接关停拆除。 

 

在“煤改气”进程中,还有更多分散的中小型陶瓷产区、陶瓷企业,因天然气输送成本更高而选择退出。

被“气”改写的建陶格局

 

尽管2020年建陶企业生产线天然气使用率刚刚超过50%,但福建、四川、广东、山东、辽宁等全国领先的产区,普遍存在一家陶瓷企业拥有大量生产线的情况,因此以生产线和产能计算,天然气使用率远远超过50%。

 

在“气”势汹汹大背景下,中国建陶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昔日的建陶大省一个又一个被削弱,一股又一股建陶新势力趁势崛起。

 

山东曾经是仅次于广东的全国第二大建陶产区,在淄博淘汰7亿㎡年产能后,保留下来的陶瓷企业受到排放提标、天然气成本高企等因素影响,即使已经恢复元气,但与2016年前相比,已毫无优势可言。2019年临沂“煤改气”后,山东产能已下滑至全国第五位,未来一年甚至将有可能跌至第七位。

 

同样身处京津冀周边的河北、山西、河南等产区,包括用气在内的日趋严苛的环保要求,也使得当地建陶产业发展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产能利用率偏低。

 

广东的“煤改气”及其他产业调整政策,促使更多陶瓷企业将产能转移至周边地区。而江西、广西、云南、贵州、重庆等中西部产区因成本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阵地。江西产能早已超越福建、四川、山东等昔日建陶大省;广西作为“最年轻”的建陶产区之一,短短数年间,一跃即将登榜全国前五;四川凭借气源优势,优势逐渐稳步回升……

算不清的“成本账”

 

“改用天然气后,300×600mm瓷片成本上涨0.5~1元/片,800×800mm地砖成本上涨2~3元/片。”

 

“天然气上涨0.4元/m³,相当于每片砖成本上涨0.7~0.9元。”

 

……

 

改用天然气后,成本账一直是业内最关注的话题,没有之一。事实上,天然气的成本账远没有那么容易说得清楚。

 

相对于高度市场化的煤炭一年中可控的价格波动,天然气使用成本不仅远高于煤炭,而且价格走势完全无法预料。这不仅与季节性波动有关,更重要的是天然气供应的垄断性质所致。

如果说气价高企,还能让附加值高的品牌企业接受,那么再有实力的企业也无法承受的是天然气的供应难题。

 

2017年,全国多个行业大规模的“改气运动”,直接引发了当年秋冬季的气荒,气价飙升、无气可用直接早早逼停了几乎所有使用天然气生产的产区。为优先保障民生,气源丰富如四川夹江亦不能幸免。

 

此后,在加快国内开发、加大进口量的政策带动下,天然气供应有所增加。但供应量增长远远跟不上需求量增长,而且根据权威部门统计,2019年中国天然气对外依赖度已经超过40%,也就是国际局势、贸易关系等诸多因素都将影响天然气的供应量。就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种种因素叠加下,“气荒”问题提前再现。

2020年,北方地区进入10月下旬,已陆续有陶瓷产区集中停窑。广东清远全面使用天然气首年,就已遭遇多次天然气断供事件,给陶瓷生产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020年11月以来,广东管道天然气,从夏季最低的2.1元/m³,最高涨至2.9元/m³,而且还是缺气,只能补充使用LNG,但高度依赖进口的LNG供应不足更突出,LNG价格从夏季基本与管道气持平,最高涨至10000元/吨,即超过7元/m³。没有紧急订单的陶瓷企业,因此宁愿提前停窑。

 

改用天然气带来的成本账,已经难以计算。

                                                                                                                                                     转自《陶瓷信息》